江苏恒泰建设工程怎样提高施工机械的使用率?
优化建筑施工成本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涉及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和方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一、投标前的成本控制
项目经济评价:建立工程项目投标前经济评价制度,科学、合理地预测各项经济指标,充分考虑中标后的资金回收情况、业主的履约情况、人工及材料预期价格、自身履约能力、地方施工环境以及未来社会、环境、法律等各方面风险。
目标成本制定:中标后,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项目的目标成本进行制定,结合合同条款、施工条件、图纸变更、材料市场价格及公司自身施工能力、管理水平,按照成本最小原则下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理论,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并确定工序单价和项目目标成本。
二、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人工费控制
实行量价分离:将作业用工及零星用工按定额工日的一定比例综合确定用工数量与单价,通过劳务合同进行控制。
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劳动定额管理,制定先进合理的企业内部劳动定额,提高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和作业队的组织管理水平,合理搭配各工种工人的数量,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
弹性劳务管理:实行弹性需求的劳务管理制度,保持业务骨干和基本施工力量的相对稳定,对短期需要的施工力量做好预测和计划管理。
材料费控制
量价分离原则:在保证符合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材料,通过定额管理、计量管理等手段控制材料物资的消耗。
限额领料:实行限额发料制度,对超过限额领用的材料必须查明原因并经过审批。
材料价格控制:掌握市场信息,通过招标和询价等方式控制材料、设备的采购价格。具体做法包括:
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减少窝工、停工等现象,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减少材料浪费。
加强现场材料管理工作,做到用料计划准确无误,按工程进度需要组织不同品种、规格的材料分批进场。
材料、设备的采购要货比三家,确定供货单位,批量材料争取由厂家直接供应,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材料采购的成本。
进场的材料、设备要减少露天堆放的时间,防止自然损耗和丢失,减小保管费用。施工时做到限量领料,合理用料,降低材料的损耗量。
采用散装水泥,节省包装费用。
尽量在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产地完成质量验收,减少材料报废率。
施工机械使用费控制
优化选择:根据施工方案和现场实际,选择适合项目施工特点的施工机械,制定设备需求计划,合理安排施工生产。
提高利用率:加强内部调配,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设备闲置和浪费。
维护保养:加强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降低大修和经常性修理费用,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
分包费用控制
确定分包范围:在确定施工方案的初期就确定需要分包的工程范围。
完工清算与竣工决算:加强项目成本过程控制,抓好对每个单项工程的完工清算和整个项目的竣工决算。及时组织有关人员搞好竣工决算,核实项目发生的实际成本,分析目标责任成本的执行情况。
三、其他成本控制措施
加强合同管理:确保合同条款的严谨性和可执行性,防止因合同条款不严谨导致的经济损失。加强合同风险管控,细化分包合同条款,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控制签证索赔风险。
内部审计与监督: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确保成本控制措施的有效执行。建立考核机制,将成本指标分解到班组,实行节超奖罚制度,增强全员成本意识。
技术创新与管理提升: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设备和工艺,提高人机工作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注重收尾及交付使用:工程完工后,尽快拿出工程结算资料,做到工完、场清、账清,使企业的效益及时得到体现,保证资金的正常回笼,加快资金的周转,降低财务费用。